• <wbr id="2ow80"><tbody id="2ow80"></tbody></wbr>
  • <li id="2ow80"><table id="2ow80"></table></li><noscript id="2ow80"><td id="2ow80"></td></noscript>
  • 歡迎登錄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教師空間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空間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策略
    瀏覽次數:次      發布時間:2017-12-13       發布人:楊偉

     

                             

    一、高考考什么

    1 高考試題命制的三要素:高考命題的三要素即情境,立意和設問。其中,立意是靈魂,體現考試的目的,情境是立意體現,設問則是聯結立意與情境的紐帶

    高考試題命制的三個目標:

    一個是命題立意,即試題要有一定的主題思想;

    一個是能力考查的目標;

    一個是通過作答使認識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試測量本身成為再教育的過程。

    2、大學命題專家關注的問題

    ?         關注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

    ?         關注獨立思考和主干知識。

    ?         強調材料意識和論從史出

    ?         只把教材看做是命題的背景和依托

    3、 歷史學科考核能力(做題能力)

    ?          ①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            ②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

    ?            ③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④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

    ?            ⑤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

    ?            ⑥古今貫通、中外關聯;

    ?            ⑦把握歷史發展基本脈絡.

    4、新課程高考題能力要求分配比例

    1)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深刻理解和靈活應用)(約15%);

    2)對史料信息的釋讀能力(信息獲取 甄別、整合、概括、運用等)

    (約50%);

    3)歷史學科素養(研究素養和方法)

          (約5%);

    4)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解決問題

            的技能(約30%)。

    二、三周強化訓練同學們后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1知識框架混亂,學科體系不完整,不系統。時間空間定位不準,有同學甚至不審時間,缺乏歷史感。當題目切入一定的歷史階段,涉及到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時,普遍存在答題不全、思路放不開的現象。

    2 歷史概念模糊。

    3審題解題技巧不嫻熟。對復雜材料所包含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依然薄弱。不聯想所學知識(思維不發散);不了解命題意圖 (不知道試題考什么)。不深入比較選項(憑感覺猜答案);

    4從文綜測試來看,部分學生不適應文科綜合測試的題量,掌握不好答題節奏。從文綜試卷上看,歷史放在最后。有些同學匆忙做題,不求質量,審題不夠深入,答題不夠全面,書寫不太規范。甚至更同學根本沒有時間做歷史。 

      今后的復習思路

    1.理清史實的先后順序(通史復習)

    2.階段特征

    3.注重課本結論的得出過程。

    4.答題技巧的培養

    四、特別關注的幾個問題

      1.關注史學觀點:

    ?          全球史觀   文明史觀  

    ?          社會史觀    現代化史觀     

    ?           革命史觀 

       特別要關注文明史的命題角度

    ?          高三二輪復習要按考綱規定進行通史加專題的復習。既要著眼于通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又要鞏固各時段的專題知識體系,兩者相互穿插、整合,從而理清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建立起合理通達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赏ㄟ^適度補充階段特征等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歷史階段變化,把握人類文明演進進程;按照各專題要求,梳理單元知識,歸納理性認識,進一步鞏固落實專題知識。

    對這些史觀的把握,既是我們進行新課程教學的前提,也是我們備考指導與復習的基礎,因為與這些史學觀點相關聯的知識均是歷史的主干知識點,最能體現“古今貫通、中外相聯”的原則,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識的命題思路,也體現了關注史學動態的特點。從近兩年高考命題情況看,體現和涉及這些方面的試題有不少。因此在復習指導時,要以新的史學觀點與方法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客觀全面地認識、評價古今中外的歷史事物與現象。  

    五 用新的學習觀念貫穿復習過程 

    從“以本為本”到“重整教材”?!耙员緸楸尽痹L期左右著教、學、考的過程。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考命題超越教材,體現了三個不拘泥思想、不拘泥于教材內的知識、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體系。因此備考指導必須具有整合意識,重構復習內容

    二輪復習的知識結構,其主要組成部分是依存于教材中的基礎知識,但另外還應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隱性的知識:一是通史體系下各模塊專題之間內在聯系方面的內容,因為各模塊教材內容是按專題史體例編排的,而《考試說明》中“考試范圍”內容是按通史體例羅列的,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各模塊內容之間的聯系,適度深化對有關內容的處理,建立起通史基礎之上的專題知識體系。為此,就要注意相同時期、相同階段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內容之間的聯系,注意時代背景、階段特征等內容的總結。需要指出的是,必修模塊之間內容的聯系整合要適度,切忌大量擴展通史知識;二是各專題內部總結出的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啟示、結論等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的復習專題內容層次完整、系統,宏觀與微觀結合,史論結合。但這一部分內容的挖掘也要適可而止。  

    另外,設計復習內容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復習方法、技巧的指導,包括理解、記憶、掌握知識結構的方法,應試過程與解題的方法技巧等。許多教師缺乏對這一方面進行系統的、有效的指導。 復習內容主要包括知識結構、訓練題目、方法技巧三方面。

    二,資料熱點重點難點專題透析。 既有知識框架,又有知識重點,還有思維引導、自我檢測。自學案由學生課前自學完成,

    二、緊扣課程標準,吃透課標要求,減少學生無效看書時間,提高復習效率

    以人民版《歷史?必修I》專題一第一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教材內容包括“夏商政治形勢”、“西周分封制”、“西周的宗法制”?!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材和課標相比,多出了“夏商政治形勢”。又如,人民版《歷史?必修Ⅱ》專題一第一課“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內容包括“神農的傳說”、“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沉重的賦稅和力役”、“貧者無立錐之地”、“大禹和他的繼承人”。歷史課標對同一課的要求是“知道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與課標相比,課文多出來很多內容,如階級關系、賦稅制度、水利工程,而對土地制度教材又講得不夠詳細。很明顯,如果我們忽視對課標的學習與解讀,一味地一本為本,就會陷入盲目,既抓不住重點又不全面,導致看書、復習效率低下。所以,只有研讀課標,簡化教材,才能做到減負增效。章節目的標題,必須掌握

    從學習過程看,很多學生看書抓不住重點,分不清主次,對教材逢字必讀,缺少選擇性。所以,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看書,要讓學生明確什么內容該看,什么內容不用看。像一些基本史實,務必要求熟練記憶、理解掌握,對那些主觀色彩濃厚的結論、評價等,不必強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求理解即可,更沒有必要補充大量的課外資料上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提高歷史復習效率,教師要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結合教材特點,編寫復習綱要,精選一部分習題,讓學生結合提綱復習,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減少無效勞動。

    再以世界古代史為例說明。第一層面,古代史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兩個階段。第二層面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第三個層面把教材中這個時段的內容按政治、經濟、文化來復習。奴隸社會:(一)經濟:海外貿易頻繁,商品經濟繁榮,奴隸制高度發展。(二)政治:1.希臘民主政治:A.形成條件:地理環境、城邦制度、公民素質。B.發展過程:梭倫改革(基礎)→克里斯提尼改革(形成)→伯里克利改革(高峰)。C.影響: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2.羅馬法律制度:A.形式上:習慣法→成文法→自然法。B.內容上: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C.影響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三)思想(人文精神濫觴):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斯多亞學派。封建社會的歷史這里不再贅述。

    四、注意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橫向比較,把中國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考察,形成全球史觀

    在新航路開辟以前,世界幾大文明區域的民族和國家沿著各自的傳統發展,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資本主義的開放性催生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特別是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隔絕狀態被徹底打破,世界逐漸走向全球一體化。近代中國的歷史走向更是和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緊密相連,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孤立看待中國歷史,必須樹立全球史觀。

    在整個奴隸制時代,世界基本形成以中國為代表的大河文明和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海洋文明。由于地理環境不同,使這兩大區域的文明各具特色,各自獨立發展,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東西方文明產生的條件是什么?內容有什么不同?產生了哪些優秀代表?如何評價各自的文明?在二輪復習中教師可以把這一時段的東西方歷史貫穿起來,通過問題設置啟迪學生思考,在比較中提高學生的歷史認識水平,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封建時代大部分時間里中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中國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對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貢獻,足以令每個中華兒女為之自豪與驕傲。中國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化通過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歐亞大陸,推動了這些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同時中國也以她開放的胸懷吸收來自歐亞大陸各國的文明成果,豐富和發展了華夏物質文化,促進了中國歷史的進步。在指導復習過程中要注意中西歷史的聯系與貫通,分析東西方文化差異所在和發展走向,了解雙方交往情況以及這種交往對雙方歷史未來走向的影響,在分析中提高歷史思辨能力,把握歷史發展脈搏。

    一部中國近代史既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華史,又是中國人民抗爭史、探索史。近代一百多年來列強先后發動了六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把中國一步一步推向半殖民地社會的深淵,中國人民深受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不甘受辱的中國人民不斷奮起抗爭,在抗爭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方案:從師夷長技到太平天國,從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從以歐美為師到以俄為師,從走別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密切相關,與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緊密相連。所以,要把中國近代史放到世界近代史的背景中去考察,這樣才能把握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認識中國革命道路的必然選擇。兩次鴉片戰爭可以放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講述,分析這個時段列強侵華的主要目的及特征。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反映了列強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輸出要求和瓜分世界的愿望。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放到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危機背景下,了解德意日法西斯以及三十年代世界局勢,這有助于揭示中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深刻原因。近代西方列強的武裝干涉和俄國十月革命深刻影響著中國革命歷史進程和發展方向,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興衰也與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密切相關。歷史的橫向比較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面,中國近現代史的復習不能與世界近現代史割開。

    五、準確把握歷史概念,重視歷史時段、時間教學

    歷史概念、歷史時間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考重點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而且是高考中學生容易出問題的地方之一。概念模糊,時間不清,直接影響著學生答題的效度,制約著學生歷史成績的提高。

     

     

    常用鏈接:

    寧公網安備64010602000783號

    超碰人人做人人爱97_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卡通动漫_国产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精品_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